


近日,浙江省卫生健康委、省爱卫办(健康办)印发《健康浙江行动—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5-2030年)》,明确将打造全过程、全周期、智能化的慢性病防治服务高地。

《实施方案》明确,
到2027年,浙江常见慢性病危险因素防控、筛查和早诊早治能力显著增强,规范化、同质化诊疗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力争四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进一步降低至8.4%以下。
到2030年,四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继续下降至8.1%以下,居于高收入国家先进行列。



《实施方案》明确了六大重点任务:
加强危险因素控制
营造健康支持性环境
加强慢性病防治科普宣教,鼓励医疗机构将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纳入考核机制。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倡导35岁及以上人群每年至少检测1次血压、血糖、血脂、体重、腰围,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和患者定期测量。
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加快完善营养促进支持性政策,推进食品营养标准体系建设,改善慢性病患者膳食结构。进一步增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场所数量和覆盖范围,推进公共、学校和单位体育设施向公众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推进重点人群和重点场所健康促进。企事业单位完善职工年度健康体检和健康档案。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65岁以上人群健康管理服务。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学校考核评价体系,校园内限制销售含糖饮料并避免售卖高糖、高脂食品,控制肥胖等相关危险因素。
积极推进控烟工作,促进疫苗接种。持续强化无烟环境建设,加强公共场所禁烟监管执法。学校将控烟相关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维护无烟校园环境。降低15岁以上居民现在吸烟率。
促进保持个人卫生,预防与癌症发生相关的细菌(如幽门螺旋杆菌等)、病毒(如人乳头瘤病毒等)感染。在慢性病患者及高危人群中持续推进流感、肺炎球菌、带状疱疹等疫苗接种。
加强环境卫生和职业卫生工作,改善作业环境,强调个人防护和轮岗作业,降低粉尘、职业致癌物、电离辐射等暴露风险。
推进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将急救知识和基本急救技能培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鼓励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取得培训证书的人员比例达到3%以上。
完善防治服务体系
提升慢性病防治能力
完善健全防治服务体系和机制。完善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机构、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慢性病防治医防融合工作机制。
提升县域基层慢性病防治能力。加强县级医院四大慢性病专科(中心)建设,持续推进完善多学科诊疗模式;以医共体(医联体)建设为抓手,牵头医院加强对成员单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一体化门诊建设指导和管理。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远程会诊、临床辅助决策、影像识别筛查等服务,推进慢性病规范化基层诊疗辅助系统建设。

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到2030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提供6类以上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比例达到100%,村卫生室提供4类以上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比例达到80%。
完善同质化应急救护服务。到2030年所有二级以上医院卒中中心均开展静脉溶栓技术;建立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急救地图”。
深化早筛早诊早治
加强诊疗规范化管理
深化早期筛查与早诊早治。持续开展结直肠癌、适龄妇女“两癌”、慢阻肺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高危人群筛查和危险因素干预等工作。推动将肺功能检查纳入40岁以上人群常规体检项目。针对四大慢性病高危人群,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二级以上医院的协同早诊早治模式。
加强诊疗规范化管理。落实四大慢性病相关诊疗指南,全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加强慢性病诊疗能力培训和适宜技术普及。加强四大慢性病临床用药规范管理,发挥临床药师作用,推动医共体(医联体)内药学服务下沉。

加强质量控制。推动四大慢性病医疗质控中心县级全覆盖,健全省市县慢性病诊疗质控管理体系,完善慢性病诊疗质控指标,对质控指标进行持续性监测,促进诊疗质量持续改进。
持续监测评估干预
做实慢性病健康管理
完善慢性病监测体系,拓展危险因素调查以及筛查、诊疗、管理和康复等过程性监测评价内容,逐步扩大监测覆盖面。
规范筛查与高危人群干预。高血压高危人群每6月至少测量1次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和1次随机血糖,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每6月至少测1次血压、血糖、血脂,慢阻肺病高危人群每年至少检查1次肺功能。
推进慢性病同防同治同管,开展共同危险因素干预、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管理等多病综合防治,逐步提高综合达标率。
提升慢性病康复管理服务。推广社区康复适宜技术。探索将冠心病、脑卒中、慢阻肺病患者的二级预防和康复治疗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卒中、胸痛、呼吸门诊,开展脑卒中、冠心病、慢阻肺病预防及患者的康复管理。加强尘肺病康复站规范管理。
加强数据共建共享,强化数智赋能、多元融合、系统集成,规范信息管理,保护好患者隐私与数据安全。推广健康管理新模式。

提高综合保障水平
减轻慢性病疾病负担
采取综合医疗保障措施。优先将慢性病治疗费用纳入“互联网+医保”直接结算范围,逐步将慢性病康复评估及康复治疗、运动干预纳入医保报销范围。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慢性病相关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机制,将因病返贫致贫风险人口纳入监测范围。
提高慢性病药物供应保障水平。提高慢性病药物可及性和药学服务能力,降低长期服药的费用,提高患者长期治疗依从性。探索可行的慢性病免费用药政策,保障困难群众慢性病用药公平性。
加强重大科技攻关
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加强学科建设和协同创新。加强医教协同,支持高校设立慢性病预防、治疗、康复等相关学科专业。健全慢性病防治人才评价和培养体系,依托“医学高峰”和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院士团队。
集中力量加快科研攻关,聚焦发病机制等领域,加大对慢性病防治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同时,加强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来源:浙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