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宣传:宣传干部要“在路上”
浙江
浙江 > 资讯 > 正文

浙江宣传:宣传干部要“在路上”

对于不少宣传干部而言,在思想上“纵览天下”、在文字中“跋涉山河”早已成为工作常态,却鲜有机会走出办公室。

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不难理解。宣传工作不像建筑行业,必须去施工现场才能盖起大楼;不像体育运动,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户外训练;也不像农林牧副渔等行业,田间地头就是工作场所……因此,似乎坐在办公室也无可厚非;再者,如今移动互联网日益发达,一个人足不出户也可“尽知天下事”,此时,“踏破铁鞋”便显得性价比很低。

于是,有人会产生怀疑,当好一名宣传干部还需要“在路上”吗?

图源:视觉中国

答案是肯定的。

在路上,见识才能更深刻。宣传工作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天文地理、国际国内、经济民生……不管哪个领域,要么属于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么与宣传工作息息相关。倘若没有深刻的见识,也就没有精准的判断力,宣传工作也许能勉强过关,却很难出彩。

阅读和学习确实可以增长知识,但只有在路上,那些抽象的理论术语、宏观概念,才能更好变成改造世界的方法;那些平面的、线性的认知,才能不断填充进立体的、多元的视角。如此,面对棘手难题才可能打开崭新局面,落实决策部署才可能有创造性。

在路上,业务才能更精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提升业务能力既要在三尺书桌上钻研,更要在基层沃土中扎根。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看文件、听报告、查资料,固然可以了解一些情况,但只有在现场,才能形成更直观的认知、作出更准确的决策、找到更合适的答案。

就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如果只是埋头在书堆里,怎么知道现实问题出在哪?文艺创作如果不深入生活,又怎么让群众喜闻乐见?基层和群众中蕴含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这些是文字写不尽的、坐在办公室里难以想象的。

在路上,情感才能更真挚。有的作品受人诟病是因为脱离实际,有的舆情一再发酵是因为没有观照社会情绪,有些宣传不被接受是因为“高高在上”。究其根本,都是少了些“人情味”和“烟火气”。而当你常在路上,用心感悟四时变化,触摸人情冷暖,了解群众疾苦,才有可能做到将心比心、触动人心。

我们常说,干好宣传工作是最需要情怀的。而内心的情感温度和精神追求,往往产生于和群众的密切接触与沟通。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课本里的经典作品、文章中的经典论述,读书时可以熟读背诵,但往往要在长大之后,经历过一些事情、积累了一些阅历、见过一些人,才能对其中的道理感同身受。这也是“在路上”的意义之一。

图源:视觉中国

本应经常“在路上”,但对不少宣传干部来说,“在路上”有时却成为一种奢望。

有些本该深入调查研究的岗位,却成天坐在办公室写稿子;有些本该去一线掌握的基本情况,只能通过文件、汇报来了解;有些本该面对面交流的话题,却都通过微信、电话来完成。习以为常的背后,藏着深层次的原因。

这其中,有想走出去而不得的无奈。宣传工作面广、量大、条线多,许多人都像拧紧了发条的陀螺一样,陷入繁忙的日常工作之中。有些调研安排一推再推,调研时间一压再压,每每想动身,总有“更重要”的任务让人无法成行,不得不把“走出去”的计划先放一放。当然,从更深层次的原因来看,在一些人的观念里,仍然觉得只有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加班加点才是认真工作,走出去是浪费时间、是游山玩水、是不务正业,还给其他没出去的同事增加额外的负担。观念的枷锁、现实的羁绊,让“在路上”可望而不可即。

有不愿意走出去的惰性。还有不少人觉得看文件、报告、材料,又准确又全面,不仅效率高,还不用舟车劳顿、日晒雨淋、三餐不定,思前想后,还是不出去更划算一些。再者,一旦走到基层一线,必然要直面一些复杂的问题,处理一些突发的情况,对自身的能力也是一种挑战。哪怕是去先进地区学习,回来也免不了要形成总结报告和落实举措,不是给自己增加麻烦吗?如此,一旦陷入对“规律生活”和“舒适地带”的依赖,就会越来越不想走出去。

当然,还有人到心未到的敷衍。还有些宣传干部好不容易有机会出去调研或是实地蹲点,却只把这当成“走个过场”。要么心挂两头,拿份文件当个“掩护”,实际上忙着处理单位里的各种事务;要么心不在焉,刷刷手机走走神,讲讲小话犯个困。还有一些,即使初衷是希望多看一些、多学一些,但由于缺乏与群众打交道的经验,不知道怎么看、怎么问,结果只能走马观花、收效甚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在浙江工作期间,他要求新闻工作者“投身到基层新鲜的生活中去”。

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宣传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而它们的发生现场,始终都是宣传干部应该奔赴的目的地。

“珍惜在路上的时间”。同样的一次调研,有人获得感满满,有人回来依然脑袋空空;有人精心梳理线索素材,延伸学习、深入思考,有人“看过听过就算数”;有人加深了与基层的联系,打通了获取信息的渠道,有人“来去了无痕”,去与不去一个样。这固然跟每个人的性格、能力有关,但更关键的是有没有真正用心用情,以及使用正确的方法。即使难以控制自己“在路上”的时长,也可以把一路上收集的素材“反复咀嚼”,充分汲取其中的养分,让每一次“在路上”都更有收获。

“保持在路上的状态”。一旦将工作与“在路上”相联系,很多人想到的都是调研、检查等形式。事实上,工作之外的“在路上”同样是学习的好机会。比如,差旅途中的候车室里,人们形形色色的言谈举止,像是在上演一出浓缩人生百态的话剧;假期回乡探亲,乡亲邻里聚在一起聊聊近况,这是原汁原味的“基层情况报告”;即便是一次普通的集市闲逛,摊主的吆喝、顾客的议价,也都跃动着经济社会最微观的脉搏。这些看似与本职工作无关的“在路上”,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头“扎进生活”的契机。

“创造在路上的机会”。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还要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平衡好“在办公室”和“在路上”的关系,也给年轻人多创造一些调研学习、挂职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的“大熔炉”里经磨砺、受锤炼,带领他们见世面、长见识。比如,浙江的文化特派员制度既推动了基层文化建设、助力了乡村振兴,也让一批宣传干部实实在在驻村入户,让“在路上”成为日常。还有新闻战线持续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同样从制度和机制层面推动更多年轻人奔赴山海、深耕一线。

“在路上”是一种物理状态,更是一种工作习惯、一种心态。常常“在路上”的变化和效应也许不会马上显现,但在天长日久的积累中,必将收获沉甸甸的果实。

来源:浙江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