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未来中流砥柱之人物
——在浙江财经大学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校党委书记、校长 魏江
(2025年9月25日)
亲爱的2025级新同学们,
尊敬的各位家长,各位老师、同事们:
大家好!
今晚,秋水共长天一色,钱塘与醉墨同辉。今晚我们以热烈而又温馨的方式欢迎你——7116余名新菜宝!这个园子因你而鲜活,因你而朝气。在此,我谨代表近2万名浙财人,谢谢你跨越山海而来,怀揣憧憬而来!我还要特别感谢默默守护你们成长、支持你们逐梦的家人,我们怀有一个共同的责任:守护成长!
同学们,进入大学是你们全新生活的开始,你们第一次可以自己支配时间、第一次可以自己选择放弃、第一次可以自主探寻意义,祝贺你开启“做独立自己”的新征程,正因如此,我相信浙财大将成为塑造你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永远家园。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当我们直面现实,发现这个世界混沌与清朗、智慧与愚昧、守旧与创新共存共生,这就需要你们以第一性思维,把握好自己的大学生活。你需要认知三个基本问题:什么是大学?浙财是个怎样的大学?如何度过大学时光?今天,想围绕这三个问题分享我的看法。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大学?
我在2023 级新生开学典礼上,已经和同学们探讨过 “大学的本质是什么”。今天,我仍想强调:大学不是专业、大学不是文凭、大学不是就业,由“uni+versal+ty”构成的大学“University”,”uni”代表统一性、普遍性;“versal”代表宇宙浩渺、思想包容,“ty”代表一种性质、一种状态,大学是启迪心智、追寻真理、科教合一、嵌入社会的精神殿堂。
回溯大学千年发展史,可以清晰触摸到她的灵魂。1000多年前,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诞生,大学成为“知识共同体”、“共探真理的家园”;文艺复兴时期,大学成为科学发现、人文觉醒的高地;19世纪,洪堡创立柏林大学,大学成为教学与科研双融组织;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提出“大学要服务社会”,大学开始走向社会大众。
今日之中国大学,既传承传统大学之精神,更承载“为民族复兴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之重任,由此决定一所大学培育的学生要兼具系统完备之知识、追求真理之勇气、人文精神之熏陶、人类文明之积淀、服务社会之情怀的人才。我始终认为:一个没有哲学思辨、人文温度的地方,称不上大学;一个不追求科学真理、创新探索的地方,称不上大学;一个不回应社会期待、时代责任的地方,称不上大学。
第二个问题:
浙财大是一所怎样的大学?
同学们,你们走进了这个校园,就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浙财人”,就拥有了“浙财”这个共同的知识和精神家园,这个家园的最根本训示,就是“进德修业、与时偕行”;最基本精神,就是“明德笃学、抱朴守真、崇实创新、经世济民”,最根本使命,就是“培养具有前沿系统知识、高尚情操、出色能力、优良素质的中流砥柱型人才”,这是浙财人50余年积淀的独特气质,是浙财人共同的精神文化,是浙财人创建一流的最深沉力量。
同学们,2025年是学校的“使命文化年”,全校师生正以“浙财校训”和“浙财精神”为指引,全面推进 “新财经战略”,探索有浙财特色的“K+MAQ型”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推进“一花一世界、一生一方案”的培养体系变革,就是希望在浙财这个园子里,能够培育出一大批20年后还能把人生选择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完全之人物”。
在高远使命引领下,浙财正在塑造“为人而育、以人文化人”的教育观。我想借此机会与诸位分享我的教育观。大学究竟是“为就业而育(Education for Employment)”还是“为人而育”?我是坚信“为人而育”的,否则,不如把大学改造为“职业学院”就可以了。那么,“为人而育”究竟是“Education for Human”还是“Education for Human Being”?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Human是“理性的动物”,人的本质在于生物属性、普遍理性能力和语言逻辑能力,那么,人既然为人,育人概不应失去对“人的本质”的育成。但是,教育的意义绝不能局限于此,正如萨特所谓“存在先于本质”,我主张要”Education for Human Being”, 而不限于”Education for Human”, 大学应培养人之自由选择和行动自我塑造的动态性、关系性和自我创造。由此看来,“为人而育”就得坚持“以人文化人(Education by Humanity)”理念,按康德的“人类整体”观念,育人更应倡导人类共同体思想之育成,以人文历史、哲学伦理、天下情怀滋养“人类事业”发展。如今,人类已进入AI时代,我们要坚信人文学科的光明:技术再先进,替代不了人性的温暖;算法再精密,替代不了情感的价值;科技再进步,替代不了生活的本来。我们浙财要坚守“为人而育,以人文化人”!
第三个问题:我们要怎么学?
同学们,按照“Education for Human Being”的教育观,浙财要做有强烈使命感的大学。教育从来不是短期投资,而是为人生奠基;教育不是为了理论,而是学会从常识中反思。你们来到浙财,不能短期功利,不能只盯着“哪个专业好就业”“哪个行当工资高”“哪门课程分数高”“哪个老师考试易”。我希望你们坚持长期主义,就像跑马拉松,100米比的是爆发力,10公里比的是坚持和毅力,42.2公里比的是意义和价值,你们要明白“为什么而跑”!大学的意义正在于让你们找到生命之价值、生活之幸福、成长之动力。唯有如此,未来才不会因迷茫而焦虑,内心才不会因空虚而孤独,精神才不会因浮躁而干涸。为此,我给大家提三点建议:
第一,做“懂传承、有情怀”的浙财人。“浙财人”这三个字,不是简单的身份标签,而是一份精神传承。希望你们走进校史馆,读懂学校50余年“经世济民”的初心;参与 “财经报国”主题活动,感受前辈校友在各行各业的担当;更要把 “进德修业” 刻进骨子里,既要在学识上追求“修业”之精进,更要在品德上坚守“进德”之底线,让家国情怀丰满人生。
第二,做“善学习、能创新”的智慧人。大学学习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建构好人生意义之底座,各位要把自己沉浸于知识和智慧的海洋。不要受专业壁垒限制,既要读好“有用之书”,把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打牢,把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工具用熟;更要读好“无用之书”,去听哲学历史,让理性思辨成为看问题的“望远镜”;去读文学经典,让人文情怀成为心灵休憩的“避风港”;去参与科学研究,让创新思维成为驶向未来的“通行证”。
第三,做“强体魄、有温度”的健康人。大国学家王国维在《论教育的宗旨》中说:“教育之宗旨在于成就‘完全之人物’,需兼具智力、意志与情感。” 在浙财,我们推行 “K+MAQ型人才”,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希望你们坚持去操场跑步锻炼,让阳光唤醒活力;坚持去修读文史哲通识类课程,让智慧照进心灵;坚持投身于祖国大地实习实践,在奉献中践行意义。唯有体魄强健、心灵丰盈,才能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最后,祝愿每一位2025级新同学,在浙财园里,遇见更好的自己!
谢谢大家!
来源:浙江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