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生态保护修复 浙江2027年、2030年目标定了
浙江
浙江 > 资讯 > 正文

事关生态保护修复 浙江2027年、2030年目标定了

为全面推进新时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着力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近日,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大美自然·山水浙江”生态保护修复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明确:

以联动实施山水工程品牌焕新、蓝色海湾整治赋能、矿山生态修复转化、土地综合整治优化、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等五大提升行动为关键路径

全力打造资源导向发展模式、陆海统筹综合治理、生态价值转化、生态保护补偿等四大标志性成果

持续擦亮山水工程、蓝色海湾和土地综合整治三大品牌,创新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两大机制

推动实现高水平打造国土空间生态治理先行省这一总体目标

一起看看有哪些具体目标↓↓

到2027年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效能持续提升,具有浙江辨识度的生态保护修复标志性成果取得重大进展。

实施山水工程治理面积35万亩以上;实施蓝色海湾修复岸线20千米、滨海湿地面积2400亩;实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面积6000亩;实施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180个以上、整治面积不少于40万亩。

到2030年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国土空间生态治理先行省目标基本实现,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完成山水工程治理面积160万亩以上;完成蓝色海湾修复岸线50千米、滨海湿地面积1.5万亩;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面积1.5万亩;完成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300个,整治面积不少于100万亩。

《行动方案》提出,优化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格局、健全生态保护修复长效机制、实施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具体做法↓↓

优化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格局

基于“两屏八脉多廊”生态安全屏障,分区推进陆域生态修复,塑造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深化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在西北生态屏障区打造“锦绣生态绿廊”,在西南生态屏障区打造“秀丽山川绿景”,在浙中东低山生态区打造“秀美山水绿楔”。

重点修复沿海生态蓝屏。在杭州湾整治修复片打造“活力生态湾区”,在舟山群岛整治修复片打造“多样和美海岛”,在象山港整治修复片打造“魅力美丽岸滩”,在温台沿海整治修复片打造“秀丽蓝色海湾”。

提升八脉流域生态环境。深化重要流域区域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维护河流自然蜿蜒形态,保留河道生态缓冲带,推进湿地保护修复。

优化多廊生态网络布局。以区域级廊道串联山脉筑牢生态安全基底,以市域级廊道串联城乡组团优化生态景观结构,以城区级廊道为骨架构建“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生态城市风貌。

深化“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创新,在北部平原综合整治区打造“诗画江南水乡”,在金衢盆地水土涵养区打造“品质绿色花园”,在温台沿海平原综合整治区打造“魅力滨海田园”。

健全生态保护修复长效机制

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因地制宜谋划实施区域性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以注入资本金、撬动政策性金融支持等方式助推生态保护修复市场化运作。

探索资源导向型可持续发展模式。科学编制生态保护修复方案和自然资源资产配置方案,采取“生态修复+产业导入”市场化方式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完善陆海统筹综合治理机制。推动陆海生态空间协同管控,强化源头防治和海域协同治理,打造“河口-近海-海岛”全域生态保护修复体系。

创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建立资源权益指标市场化交易机制,探索生态指标市场化交易,鼓励生态产品产业化开发。

探索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健全要素分类补偿制度,加大对生态保护红线覆盖比例较高地区倾斜支持。

实施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行动

实施山水工程品牌焕新提升行动

推广具有浙江辨识度的基于NBS的山水工程经验模式。探索高强度人类开发地区生态修复新模式,持续打造一批省级山水示范项目。

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赋能提升行动

综合实施海洋生态修复、海洋观监测能力提升项目,推进中央财政支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持续开展省级“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强化生态受损海域生态保护修复,鼓励适宜地区开展红树林营造和修复。

实施矿山生态修复转化提升行动

推动有条件地区加快实现存量任务“清零”。加强在采矿山绿色治理,推动全省绿色矿山转型升级。深化矿区资源开发利用,打造“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模式。

实施土地综合整治优化提升行动

深入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创新。围绕县城、中心镇,有序盘活城镇低效用地、低效工业用地,聚焦重点村和片区组团,深化农业空间布局优化提升,围绕城乡融合发展,搭建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空间载体。

实施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专项行动

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促进生态修复与固碳增汇协同增效。推进碳汇监测体系建设,逐步构建本土化的陆海生态系统碳汇调查与监测评估体系。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导向,推动更多生态系统碳汇产品研发。

来源:浙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