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下午,西湖区全力打造“阅读第一区”新闻发布会举行。新华社、央广网、浙江日报、杭州电视台等20余家媒体参加。
新闻发布会上,西湖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区委新闻发言人李扬章介绍了西湖区全力打造“阅读第一区”总体情况。
作为省会文教大区,西湖区坐拥浙大等46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阅读人群规模大,求知欲望和文化自觉旺盛,文化资源丰富,名人、名企、名店荟萃,民间读书会氛围好、活力足。
自2024年8月以来,西湖区以打造“阅读第一区”为目标,大力推进全民阅读,精心构筑各具风韵的阅读空间,引来文化名人、阅读大咖,开展形式多样、浸润心田的阅读活动。
眼下,西湖区累计建设阅读空间290个、面积19.5万平方米,累计改造提升镇街特色阅读空间31家,涌现出阅见西湖、西湖遇见敦煌、蔡志忠美术馆等标志性阅读空间;全域打造“云朵书市”“留下一本书”等11个镇街子品牌,组成西湖阅读联盟,培育24支公益阅读团队,推动“阅西湖”品牌进农村、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全区阅读空间月均举办活动300场次;推进西湖数字图书馆建设,归集电子书3.8万册、有声读物7万集、讲座1万集,2024年浏览量达273.57万次,上线“西湖阅读联盟数字地图”,实现阅读空间“一图可查”、热门活动“一键全览”,链接喜马拉雅、咪咕数媒等有声阅读资源,打造沉浸式一体化阅读场景;以“西湖阅读联盟”为核心,统筹政府、企业、名人资源,进一步推动阅读服务社会化。截至目前,已引进晓风书屋、果麦文化、蓝天下传媒、咪咕数媒等知名民营文创企业8家,推出5条“空间+”旅游线路,贯通阅读、交流、消费、休闲渠道。
从政府到市场,从基础到品质,从传统到数智转变,阅读资源丰富、阅读经济活跃、阅读服务优良、阅读氛围浓厚的“阅读第一区”初现雏形。
下一步,西湖区将以“阅读+,+阅读”为创新引擎,打破常规阅读边界,将文旅、科技、民生等深度融合,推出“书香西湖”十大举措——
一是创设“西湖读书日”。把每月23日作为“西湖读书日”,结合西湖阅读联盟轮值机制,探索推出阅读+研学、+非遗、+科技等高品质体验。
二是倡导“书式生活”。推动阅读空间、阅读活动浸润“一菜一早”民生点位,创新“以书换蔬”、阅读快闪集市、菜市阅读沙龙等活动形式,让阅读融入生活更高频场景中。
三是推出“走读西湖”阅读护照。精心收录“30+”处特色阅读空间,串联周边旅游景区、商业综合体、酒店及文化体育场馆等多元业态。创新打造“阅读”+旅游、+休闲的深度体验,在书香中漫游西湖,看世情风物、品人生百味。
四是组建“西湖阅读共同体”。以西湖阅读联盟为主载体,链动更多企业、平台、书房、场馆及各领域领军人物,积极引导更多市场主体、民间读书会参与全民阅读活动、资源供给。
五是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研究以购买服务、公益电影投放等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民营书店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全民阅读活动,持续发掘区内实体书店潜力。
六是培育民间读书会。以镇街为单位做好读书会的梳理、培育工作,支持更多的民间读书会到西湖书房、实体书店、文化礼堂、文化场馆开展阅读活动。
七是建设阅读新空间。推动“种地吧”后陡门麦香书局、戴敦邦艺术中心、陆上书店等重点项目建设,保质保量完成好全年引进提升阅读空间20家,创新打造2个品质阅读标杆,构建4个空间特色群落的目标任务。
八是打造“阅读驿站”。通过跨界融合,在酒店、银行、商业楼宇、旅游景区多场景打造30家书香空间。
九是升级智慧阅读体验。新增5万册图书精准配送阅读空间,现场“你点我送”即买即借,足不出户实现图书一键借阅、通借通还、快递到家;推出图书馆视觉盘点导航系统,快速定位目标书架,让找书借书更便捷智能;优化线上阅读地图,做到阅读活动线上发布、线下参与高效转化。
十是加强全民阅读专题宣传。深化区级媒体专栏、专题报道,贯通新渠道,开设互动话题、内容共创等模块,用好AR、AI、Vlog等新技术、新表达,展示好书香中的西湖气质。
新闻发布会现场,西湖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副主任董威,以及西湖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旅体局、晓风书屋的相关负责人还就西湖区全力打造“阅读第一区”相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
新华社记者:
西湖区提出“将阅读融入街头巷尾”,在做精做强“两镇六街区”过程中,如何通过在地文化挖掘,因地制宜建设阅读空间,实现阅读空间与城市风貌的有机融合?能否举例说明特色案例?
答
西湖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副主任董威:
“两镇六街区”建设是建设文化文创高地的重要载体和抓手,西湖区坚持融合思维、多方联动,打造文化为魂、业态为基、书香为脉的“最醒目”街区。
一是阅读为核,重塑文化认同。在“曙光路城市漫步风情街区”起点,打造“国潮新生”的“阅见西湖”文化会客厅。拓展浙江图书馆曙光馆区、杭州少儿图书馆城市界面,让阅读空间拥抱市民游客。推出“曙光漫步”手绘地图、电子地图,形成“历史遗迹+现代艺术”的双重叙事。
二是书香为脉,串起业态场景。对留下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空间重构与功能复合,以“1129文化社区中心”为核心,形成展览、体验、消费复合业态。在天目里国际艺术街区改造过程中,以艺术策展思维重构传统书市形态,让看书、买书成为文化体验的入口。
三是品质为要,提升服务温度。始终把群众获得感作为检验“阅读第一区”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如在文二菜市打造“称心小筑”计量主题书房;西湖图书馆提升改造,腾出空间300余平,新增数智阅读区、儿童阅览区和茶饮自助售卖区等服务空间,阅读席位从320个增加到550个。
问
央广网记者:
全民阅读活动近年来在全国蓬勃发展,影响力日益扩大,在此背景下,请问西湖区有哪些亮点举措,下一步如何结合自身优势,进一步打造全民阅读活动品牌?
答
西湖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韦隽:
一直以来,西湖区都非常重视全民阅读工作,2015年和咪咕数媒共同创办了中国数字阅读大会,10年来共举办了7届;每年的4月23日,西湖区都会开展“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
开展“阅读第一区”建设以来,西湖区将文化企业、实体书店、各类场馆、消费综合体、民间读书会等各方力量进行整合,组建了西湖阅读联盟。通过资源共享、双向赋能的形式,将阅读活动深入到基层村社、商圈街区、网红菜市、非公企业等不同点位、不同领域。
为了引导更多实体书店参与全民阅读的推广,目前西湖区正在研究通过购买服务与产业政策相结合的方式,支持实体书店参与全民阅读推广。
问
浙江日报记者:
今年数字科技新热点、新技术持续爆发,西湖区如何结合自身优势,推动数字阅读与新技术深度融合?
答
西湖区文广旅体局局长俞雁雁:
从传统到数智,就是要充分运用数字新技术变革传统阅读,让阅读资源更丰富、阅读服务更优质,阅读体验更多元。
一是数智赋能服务。构建“阅西湖”智阅直达服务场景,区图书馆引进“图书视觉智慧盘点系统”,读者找书借书更便捷智能;完善社区书房智能借还设备,读者足不出户即可实现一键借阅、图书到家;升级西湖数智图书馆,一键全览200多个阅读空间及服务内容。
二是场景跨界融合。积极探索“阅读+科技”场景,引进咪咕数媒、喜马拉雅等企业共建“云朵书市”;高精度还原敦煌285窟实景的“西湖遇见敦煌”VR数字阅读空间;M511光影综合体推出8K沉浸式探索空间“深空未来”“宇宙之旅”。
三是科技助推产业。成立“西湖之光”算力联盟,为AR图书渲染、大模型伴读等应用提供底层算力支持,联盟已服务区内140余家科技企业的阅读技术研发需求。
问
杭州电视台记者:
西湖区积极探索市场化的阅读服务,实现阅读空间高质量、可持续运营。在这个过程中引入了哪些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书房以及阅读空间运营?形成了哪些可复制的合作模式?
答
西湖区文广旅体局局长俞雁雁:
西湖区文化底蕴深,资源优,集聚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名店和名企。
“名人+”:比如麦家理想谷,麦家先生主持,“只看书不卖书”,免费为创作者提供交流场所;蔡志忠美术馆,展陈蔡先生400余幅漫画力作,辅以文创、书吧、咖啡等多元业态。
“名店+”:比如“阅见西湖”文化会客厅,联合晓风书屋,聚集鸢白文化、茑咖啡、小梅屋等“名店集盒”,全新打造集阅读自修、文创展售、在地风物、器物美学于一体的文旅复合型阅读空间。
“名企+”:引入果麦文化打造“你一生的阅读计划”,成了西溪湿地又一道风景,“西湖遇见敦煌”采取跨省联动敦煌文旅集团,西湖、敦煌两大IP碰撞,开发研学课程、数字沉浸体验吸引读者、游客,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赢。
问
杭州日报记者:
阅见西湖近期启幕并在网上出圈,不少名人在这里阅读分享,请问阅见西湖下一步有哪些打算,可以吸引更多读者参与?
答
阅见西湖主理人、晓风书屋创始人朱钰芳:
在文化沙龙方面,阅见西湖将持续发力。除了邀请知名作家、学者举办阅读分享会,还会针对不同青年社群的阅读喜好,设置艺术人文、数字科学、民艺传播等,将舞台剧、脱口秀等特色活动融入。展览板块,不仅会引入艺术、摄影类展览,还有历史文博、地方非遗等风物展。
阅见西湖还将定期举办非遗体验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带领体验西湖茶、香道、国家级雕版等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技艺。
从文旅角度出发,阅见西湖将结合西湖的自然风光和深厚文化底蕴,推出“带一本书走读”的文旅线路。以阅见西湖为起点,用书串联周边的名胜古迹、历史建筑,安排作家学者讲解,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深入了解西湖的文化内涵。
来源:美丽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