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话风、会风不是小事。一篇辞约意丰的短文可以传诵千古,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能够深入人心,一次坦诚交心的沟通让人如沐春风,一场集思广益的会议推动事业发展。
具体到当下,文风、话风和会风更体现党风政风,也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图源:视觉中国
一、为事而作文,笔墨随时代
纵观历史,文风关乎世运,文变染乎世情。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文学大家接力倡导“古文运动”,鲜明反对浮华险怪的骈文,写了大量文以明道、平易自然的文章,扭转了当时的不良文风。近代以来,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有力推动教育的改革和普及,促进思想解放。这些都印证,文风是时代的镜子,文章发时代之先声。
古人作文章讲求“文贵简”,今天我们更应如此,做到“文约而事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通过《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系列短评,短则两三百字,行文简洁明快,道理深入浅出,清新之风扑面而来,读来令人受益无穷。
当然,改文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需勇气、能力,也要耐心、韧劲。如“八股文”、空话套话,通常有固定“模版”、既定“受众”,因此成了不少人的“舒适区”,改不彻底就“回潮”,稍不注意就“反复”。因此,改文风一直在路上,我们需要时时、事事都多加努力。
图源:视觉中国
二、说平实的话,让人听明白
所谓“言为心声”,话风折射个体的思想、品质和心胸,也体现一个政党的风格、气质和初心。
“重要也要人懂”。说群众能听懂的话,才能汇聚各方共识、凝聚人心力量。“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摸着石头过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这些话语平中见奇、影响深远。当前,仍有少数人自说自话、故作高深,说一些“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严谨的套话”。这些都入不了群众的眼,更谈不上入耳和入心。
把话讲到人心里。光讲漂亮话是不行的,更要言之有物、真切动人。像冯梦龙的作品“三言”,被喻为“为市井细民写心”之作,流传至今。而晋惠帝平日养尊处优、不解民间疾苦,在天下荒乱、饿殍遍野时,竟问了句“何不食肉糜”,以另一种方式被历史记住。党员干部把身心扑在基层,才能和群众真正“说上话”、打成一片。
三、开管用的会,解决真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会议产生了深远影响。上古时期大禹会盟诸侯,召开涂山之会,推动夏朝建立;春秋时期的弭兵之会,管仲以“尊王攘夷”之策促成诸侯盟约,开创了“九合诸侯”的霸业。在上海望志路、嘉兴南湖红船召开的中共一大,开启大国大党扬帆远航的征程;长征途中,贵州遵义一幢小楼内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挽救中国革命于狂澜……
可见,开会是必要的。但无论大会小会,不拘在哪里开、有多少人参加,重要的是碰撞思想、探寻答案、形成决策、指引行动。不难发现,无效会议容易降低工作效率,冗长的程序、空洞的发言,让人一提到开会就头疼、一想到讨论就郁闷。
因此,要开管用的会。邓小平同志曾提倡“开会要开小会,开短会,不开无准备的会”。好的会风,不是大事小事都开会,也不是走过场、变秀场,应目标明确、时间限定、分工合理、准备充分。在讲求实干实效、现代信息技术深度重塑沟通协作方式的今天,更应摒弃形式主义,让会议回归本质,真正为解决问题、推动发展服务。
图源:视觉中国
四、文风话风和会风是一体的
文风话风和会风互相影响。如果文风华而不实、话风空泛无物,会风必然流于形式。想象一下,倘若一场新闻发布会,答非所问、各说各的,拉拉杂杂、没有“干货”,则必然开成“水会”,甚至开出负面舆情。反之,如果没有务实的会风,状态随意散漫,会上的文风和话风也可想而知了。
因此,改进文风话风会风应该一体推进,努力做到文风话风会风同步提升,不能顾此失彼。中央八项规定对改进文风话风会风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颗颗“子”齐齐落,才能达到满盘皆活的实效。
同时,改进文风话风会风,要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文风话风会风体现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能力本领。领导干部应该身体力行,注重调查研究,走好群众路线,切实从自身做起,把改进文风话风会风体现在具体工作上,起到以上率下的作用。
图源:视觉中国
五、文风会风话风皆作风
有什么样的作风,就有什么样的文风会风话风。若缺少扎实调研,没有深入基层一线,便难以写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好文章;若总是浮在面上,缺乏一抓到底的较真精神,便会陷入“文山会海”循环往复的窠臼。
文风话风会风看似“小事”,实则蕴含着作风建设的“大文章”,也是把工作做到实处的着力点。比如,针对当前国际形势,各级党委政府接连召开多场座谈会,为的是倾听企业家心声,促进政策制定与企业诉求双向对接。“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等话语,也体现出担当实干的作风。
《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一书记载,在2004年的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就进一步改进文风、提高文稿起草质量提出三点要求,概括而言就是“求短、求实、求新”。”求短,就是直截了当、言简意赅;求实,就是文风朴实、准确实在;求新,就是富有特色和新意。
“短、实、新”上见作风,也炼真功。写文章如此,说话、开会也应如此,把“水分”挤掉,把“虚功”去掉,直指要害、直陈思路、对症下药,提出真招、新招和硬招,让人精神一振,进而知之行之。
改进文风话风会风,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唯有“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做实每一步,做好每一次。
来源:浙江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