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人工智能+教育” 浙江印发行动方案
浙江
浙江 > 资讯 > 正文

推进“人工智能+教育” 浙江印发行动方案

为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省教育高质量发展,近日,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印发《浙江省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行动方案(2025—2029年)》。

《行动方案》提出,2025年,打造一批高质量的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基地和典型应用场景,形成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到2027年,统筹建立统一的算力调度管理机制,构建高标准、高质量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助力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个性化学习路径。

到2029年,实现人工智能教育基础设施的基本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广泛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形成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生态,助力教育的系统性变革。

《行动方案》提出这些重点任务:

升级“人工智能+教育”基础环境

建设教育大模型基础设施

探索建立全省教育系统算力共享机制,集成高性能计算节点、高速网络互联及智能调度系统,升级“教育魔方”智能中枢能力。 推进“西湖之光”算力联盟、浙江大学启真算力中心、浙江大学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教育大模型研究应用实验室建设。

构建智能教育数据体系

建成浙江省教育大数据中心,实现教育数据全量集成、多维融合与综合治理。 健全智能教育数据标准规范体系,汇聚教学、科研、 管理等场景多模态数据,打造智能数据体系。

筑牢智能教育安全防护体系

推进数据分类分级、加密、脱敏、权限管控、态势感知等重 点能力建设,加强人工智能语料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和个人信息隐私保护。 健全人工智能服务备案和进校园审核机制,强化模型安全、算法安全和内容安全管控。

打造泛在化教学环境

把人工智能教学空间作为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方向,鼓励学校升级数字化教学环境和设施设备,为学生提供人工智能体验、学习、探究、实践的新型学习空间。

建设人工智能教育重点应用场景

推进教育应用平台智能化升级

设计智能教育应用体系总体架构,优化“学在浙江”平台体系,为师生提供智能答疑、智能测评、智能学伴等服务。

探索教学新形态

运用人工智能打破部门与区域界限,组建“数字学校”,优化项目探究型、自 主学习型等多种教育新场景。

助力教育治理与评价创新

鼓励地方积极应对学龄人口变化,探索试点人工智能助力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支撑教育“一件事”高效办理和校务服务“一网通办”。完善区域和学校教育数字化评价体系。

推进学生人工智能教育

建立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依托浙江省人工智能学院平台,面向高校遴选优秀研究生,突破传统教学形式,将学历教育融合到研发实训过程。鼓励高校组织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夏令营。

构建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

针对不同教育阶段和教育类型,研究开发适切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研究制定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建设系列人工智能相关读物。针对不同类型高校及专业开发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加强人工智能伦理与诚信教育;鼓励开发“AI+X”课程及教材,助力推进产教融合。

开发普适化教学资源

在浙江智慧教育平台开设人工智能教育专栏; 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场馆向中小学开放,共享人工智能教育资源。

开展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实践活动

鼓励学校设立课程体验、实践操作、跨学科融合等类别活动, 提升学生应用与创 造能力。

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

开展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培训

建设教师智能研修中心,举办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创新实践展演活动。 引导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专业人才到中小学兼授人工智能课程、开展讲座等。

开展教育管理者人工智能素养培训

设计面向教育管理者的人工智能应用战略和管理能力培训课程。 推动教育管理者适应新技术带来的变化。

深化人工智能教育实践研究与国际交流

深化“人工智能+教育”实践研究

建好浙江省“人工智能+教育”产学研联盟,共建人工智能教育研发中心、实验室、实训基地等。 建好6个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和100所省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试点校,培育10个人工智能助力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区、50所试点校。

加强人工智能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探索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国际合作研究,共同打造共建共研、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 鼓励中小学与海外姐妹学校开展人工智能交流活动。

探索人工智能人才国际培养新模式

积极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拓展高校人工智能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探索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新模式。通过国际产学研用合作,强化人工智能人才链、产业链融合,提升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水平。

《行动方案》还提到,组建省级专家指导委员会,各地教育部门及高校成立多方参与的领导小组负责相关工作;建立“按用付费”机制,鼓励多元主体参与资源开发;落实政策、加大投入,有条件地区设专项资金等。

来源:浙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