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一周年 杭州交出成绩单
浙江
浙江 > 资讯 > 正文

创建一周年 杭州交出成绩单

4月29日,杭州市政府新闻办联合杭州市市场监管局、杭州中院、杭州市公安局召开杭州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杭州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

建设任务扎实推进

去年四月,杭州获批建设国家首批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截至去年底,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达到52.6件,重点涉外知识产权案件维权指导率达100%;建设数字经济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改革创新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一、强化机制保障,推进保护示范区建设

一是高位推动示范区部署。去年7月,杭州率先在省内召开全市知识产权保护大会暨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推进会,市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成立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工作专班,建立协调沟通、考核督促等推进机制,加强统筹协调。

二是高点谋划压实责任。市人大常委会将《杭州市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列入2024年正式立法项目,强化知识产权地方法制保障。市委、市政府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考核”纳入年度全市性督查检查考核计划。市委改革办将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纳入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工作要点。市政府印发《杭州市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方案》,将知识产权权益维护纳入“为企办实事”项目。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杭州市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创建工作任务清单》,明确131主要任务和相关责任单位。

三是高效落实协同推进。市场监管局深化知识产权领域国家营商环境评价创新试点建设,3项工作成效获国务院发文全国推广。市法院开展市场化解纷机制试点工作,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十大最具创新一站式建设改革创新成果”。市公安局构建“四个一”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知识产权刑事保护。各地协同联动、形成合力,全市已建设运营首个专业市场知识产权联合保护点,强化知识产权行刑衔接保护;积极推进网络交易商标监管试点工作,强化电商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专利非正常申请快速联动处置机制,推动知识产权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

二、深化改革突破,打造保护示范区标志成果

一是探索建设全国首个产业类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杭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增加数字经济产业发明专利快速审查职能,推进数字经济产业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协同处理和国家专利批量预审试点,2023年共接收专利预审2755件,平均授权时间较常规通道提速80%以上。

二是开展数据知识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发布全国首个数据知识产权交易地方标准和市场化定价指南(《数据知识产权交易指南》和《数据知识产权市场化定价指南》);发行全国首单数据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落地全国首单数据知识产权挂牌交易和全国首单基于区块链的数据知识产权质押项目。2023年,全市数据知识产权发证1850件,居全省首位,数据知识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相关案例等三项入选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建设第二批最佳实践案例。

三是推行专利侵权纠纷“简案快办”“纠纷快处”国家试点。通过“简案快办”办理的专利行政裁决案件周期从法定90日缩短至30日。通过“纠纷快处”办理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案件平均办案时间缩短至13.6天,知识产权电商维权案件平均办理周期缩短至2.25天。四是创新知识产权市场化解纷机制。市法院协同市司法局、市贸促会、市场监管局等开展市场化解纷试点,完善知识产权诉源治理机制,诉前调解成功率从26%提高到42.85%,获评省改革突破奖。

三、赋能新质生产力,加强企业知识产权源头保护

一是核心指标持续领跑。2023年,全市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3.2万件,全省占比49.38%;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341件,全省占比53.64%。截至2023年底,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5.3万件,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全省占比42.01%。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6.5万件,同比增长27.29%。累计注册商标128.83万件,植物新品种120件、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

二是强企战略纵深推进。新增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48家,省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64家。累计培育国家、省、市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1918家,通过贯标认证企业1317家,实现对重点产业骨干企业全覆盖。浙江省创造力百强企业榜单中,杭州55家企业上榜。聚焦数字经济产业等重点产业培育高价值专利组合54个,组合内共新增发明专利5283件、新增PCT国际专利申请量713件;累计新增专利产品销售额500余亿元。

三是专利获奖量质齐升。获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33项,其中金奖2项。在第一届浙江省知识产权奖项中,杭州获奖108项,获奖数量占全省37.9%,实现获奖细分门类全覆盖。

四、增强保护效能,提升全域知识产权治理水平

一是稳步加大保护力度。开展“雷霆”“剑网”“蓝网”“昆仑”等执法专项行动,有效打击各类知识产权违法行为。2023年,全市办理各类知识产权行政案件2825件、刑事案件96起;清理电商平台侵权物品5387个。全市法院审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9584件,一审服判息诉率92.9%;全市检察院监督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案件119件。二是完善协同保护体系。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市法院印发《知识产权纠纷行政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工作指引》,建立全省首个行政调解司法确认机制,联合实施知识产权领域失信联合惩戒;市公安、检察院、法院、市场监管等四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司法协作机制的指引》,会签《商业秘密保护联动协作备忘录》,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民、行、刑”衔接;市场监管、商务、贸促会、钱江海关等四部门联合印发《杭州市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方案》,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三是加强重点领域保护。联合开展“护航亚运”知识产权保护专项整治行动,查处亚运会知识产权侵权案件58起,违法违规线索处置率达到100%;入驻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等展会,及时处理知识产权纠纷;联合开展地理标志暨“西湖龙井”保护专项行动,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处置涉案金额2000余万元。

五、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保护示范区建设基础保障

一是优化知识产权助企保护举措。市市场监管局与市司法局联合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知识产权保护分中心,与民革杭州市委会联合建设“同心 博爱”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基地,对接全市律师资源,组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专家库,开展企业知识产权维权公共服务,2023年提供知识产权维权咨询服务1000余次,惠及相关企业300余家。

二是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服务能力。获批建设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城市试点城市,发布杭州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标准,实现全市同标准受理、无差异办理。累计获批建设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网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知识产权产业联盟、维权服务工作站、商标品牌指导站等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载体100余家,统筹推进知识产权全门类“一站式”保护和服务。

三是打造知识产权人才高地。建设杭州市知识产权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开展以知识产权指标为入选条件的高层次人才认定工作,2023年新认定市级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13人。建立知识产权行政裁决委员会,建设知识产权技术调查官队伍,引进培育行政司法共享的知识产权技术调查官154名。全市执业专利代理师累计达999人。

推进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现代化

杭州出台《保障意见》

杭州中院经过前期深入调研、广泛征询意见、多次修改完善,形成了《关于推进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现代化 为杭州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见》。

第一,《保障意见》的制定背景。

一是努力推动将新质生产力的学习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司法的实践举措。知识产权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保护知识产权就是服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民法院要从国家战略高度和进入新发展阶段的要求出发,找准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思考如何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

二是自觉扛起省城法院服务保障杭州“勇攀高峰、勇立潮头”的政治担当。后亚运时代,杭州提出实施“十大攀登”行动,并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杭州“勇攀高峰、勇立潮头”的先手棋。市法院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做优“三庭一院”能动司法新模式,开展包括“双新提能”助力行动在内的十大专项行动,发挥杭州知识产权法庭、杭州国际商事法庭、杭州破产法庭和杭州互联网法院“三庭一院”效能优势,以更高站位、更高水平、更优机制,服务保障杭州打造创新活力之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高水平重塑“数字经济第一城”。

三是主动回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出的新的司法需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将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对技术成果的保护和运用、技术安全风险的防范、市场竞争秩序的维护等方面提出了新的司法需求。人民法院应当积极主动回应,将服务保障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作为当前工作重点,加大对创新成果的保护力度,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为新技术的运用提供稳定可预期的法律边界和行为规则,助力新技术创新和新产业创新。

第二,《保障意见》的主要内容。《保障意见》共15条,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聚焦高质量发展司法保护需求,高水平保障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保障意见》紧密结合杭州实际,围绕关键核心技术、重点领域以及我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强科技创新成果保护,特别是对原创性、颠覆性科创成果、核心领域技术秘密的司法保护力度,探索完善核心技术专利、标准必要专利等保护规则,推动形成高科技的生产力。统筹创新主体利益保护,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形成高效能的生产力。高标准做好生物经济司法保护工作,加大对基因、生物制造、中医药等生命科学成果以及生物育种等农业科技成果的保护;加强对数字知识产权、文化创意成果、商业标识的司法保护,服务数字产业、文化产业创新性发展,推动形成高质量的生产力。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第二部分聚力知识产权审判机制创新,高水平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积极创新工作举措,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构建多跨协同的大保护工作格局,探索长三角技术调查官共享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三合一”审判机制,加大刑事打击力度,用足用好惩罚性赔偿制度,推广适用“先行判决+临时禁令”救济模式,探索有利于事实查明的证据规则,破解知识产权维权“举证难”“赔偿低”“成本高”“周期长”的难题。

第三部分聚合知识产权审判工作要素保障,高水平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效能。牢固树立“严格保护、能动司法、统筹协调”的新时代司法理念,加强高素质知识产权专业审判队伍建设,深化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数字化改革,持续推进知识产权审判“精品工程”,打造更多具有杭州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以优质高效的知识产权司法服务,保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杭州有效防范、严厉打击

各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

一、坚持以打开路,大力实施“主动警务”护企。

围绕“亚运”“杭商”“版权”等主题,精心组织开展“昆仑”“剑锋”“深蓝”等专项行动,主动出击、全链打击各类违法犯罪。2023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共破获知识产权领域刑事案件186起、采取刑事强制措施889人、移送审查起诉631人,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8.2亿元。特别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湖龙井茶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与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协作,连续四年开展集中打击行动,有力维护了茶企、茶农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护了杭州城市文化金名片。

二、坚持预防为先,大力实施“数智警务”安企。

内部,依托城市大脑警务操作系统,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率先在全国地级市建成“民生卫士”数智应用平台,开发应用知识产权保护指数,对全市知名企业、品牌、产业集群和易受侵害企业进行多维度预警,共建立杭商企业全息数字档案1127份,发现风险线索1135条,帮助企业解决诉求156件,保护杭商品牌58个。外部,加强与烟草等部门横向合作,建立杭州市食药环和知识产权行刑共治情报中心,通过融合110警情、12345市长举报投诉、社会舆情等11类数据,加强对知识产权犯罪领域的分析研判、风险预警,有效提升对易受侵害企业的主动预警、源头防范能力。

三、坚持服务前移,大力实施“知产警务”暖企。

建强服务队伍,在全市组建一支由30名民警组成的知识产权警务联络官队伍,对纳入《杭州环食药森知领域知名企业保护名录》的1100家重点企业开展点对点走访指导,累计召开警企座谈会15场,提供合规指导服务183次,提升了企业对侵权行为的感知防范能力。创新服务载体,会同西湖公安分局和浙江警察学院,充分利用生成式AI技术,研发“数字知产警官”,打通线上知识产权联络通道,为企业提供咨询、求助等在线服务。打造服务基地,以企业最关心的商业秘密保护为切入点,在全市建立14个为企服务知识产权警务联络站,通过“企业来访、民警上门”等多种形式,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商业秘密风险体检等“增值式”服务,共开展商业秘密风险体检100余次。

四、坚持联动协作,大力实施“共治警务”惠企。

加强行刑衔接,与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司法协作机制的指引》,会签《商业秘密保护联动协作备忘录》。加强联合会商,会同市中级人民法院、市检察院,对全市26起重大、复杂、疑难知识产权犯罪案件进行会商,有效解决了侦查办案和诉讼过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加强校警合作,聘请浙江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知名院校6名教授为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专家,协助开展案件定性、技术鉴定和重大课题研究等工作,构筑起社会共治“生态圈”。

下一步,杭州市公安局将紧紧围绕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协同司法部门和行政部门,全环节、全领域推进知识产权刑事保护工作,特别要以“昆仑2024”和“护航2024”打击治理涉民企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专项行动为载体,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全面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效能,为杭州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助推形成新质生产力作出更大贡献。

答记者问

问:去年,杭州市组建数字经济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建设的一个标志性成果,请问该中心组建以来,在助力全市数字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有哪些举措?

市场监管局:数字经济已成为当前我市经济工作的主战场,杭州在创新实践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时,就将推动数字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重点任务。在国家、省、市领导的支持下,于今年1月正式挂牌运行杭州市数字经济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也是全国首个产业类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组建以来主要举措有:

一是打造高能级助企平台。将杭州市数字经济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为服务我市数字经济企业的高能级中心平台来打造,中心新增了数字经济产业专利预审领域,可使数字经济领域专利授权时间从平均20个月缩短到80天内,有助于企业快速抢占关键技术赛道。并重点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及中国数谷、中国视谷等数字经济重点产业集群开展发明专利批量预审,有效促进我市核心专利快速布局。

二是推进数据知识产权改革。保护中心加强企业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辅导,建立杭州市数据知识产权审查员队伍,截至今年1季度,数据知识产权累计发证2759件。与市法院建立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信息互通机制,探索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在司法实践中的使用;与市数据产权交易中心联合探索交易应用场景,使数据知识产权价值实现惠及更多企业。

三是创新数字经济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服务机制。探索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四合一”保护服务机制,编制全国首部《数字经济知识产权保护指引》;构建知识产权涉外风险防控机制,上线杭州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监测系统,开展海外风险定期监测和预警信息实时推送。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也获批了国家知识产权海外纠纷应对中心指导杭州分中心、国家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试点、国家专利导航服务基地。

下一步,保护中心将继续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工作推进,实现助企实效,进一步打造成全市、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的数字经济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桥头堡”和“总平台”。

问:杭州中院去年挂牌成立了全国首家以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为核心业务的生物经济审判庭,请问法院在司法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生物经济审判职能?

市法院:好的,生物经济审判庭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高标准建设,多项创新措施初见成效。通过组建专业化审判团队、选聘各领域专家担任技术调查官等方式提升专业化审判水平,探索生命科学、生物技术案件特色审判模式和裁判规则。依托杭州的案例素材和人才优势,在钱塘挂牌成立杭州生物经济司法保护案例研究基地,举办全国性生物经济案例研讨会,为生物经济司法保护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杭州经验”和“杭州智慧”。

二是推进审判“精品工程”,发挥裁判的示范引领作用。以依法保护创新、激励创造为裁判导向,先后办理了一批新类型案件,如涉肝靶向药物专利权属、涉生物检测试剂、农药中间体发明专利侵权等与生物经济相关的知识产权案件以及AI换脸、冷冻胚胎返还等与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相关的民事案件,以裁判树规则,以规则促治理。

三是抓好审判成果转化,多角度发力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接下来,我们将加强对案件裁判规则的梳理和提炼,拟在生物经济审判庭挂牌一周年之际发布典型案例、白皮书、“百问百答”等,打造一批生物经济审判标志性成果。对审理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相关企业和部门发出司法建议,更好地规范和引领生物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问:请谈一谈今年在杭州创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过程中,公安机关将从哪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市公安局:今年杭州公安将紧紧围绕上级部门的要求,围绕三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一、立足主责,强化打击,做实共富警务。打击劣币是对良币的最好保护。根据上级公安机关的总体部署,多波次推进专项行动。通过刑事打击震慑犯罪分子,彰显公安的决心,让企业更安心,让群众更放心。比如,从21年开始为期4年的打击侵犯西湖龙井地理标志犯罪行为,4年来共破获刑事案件3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02名。通过打击犯罪促进共富,助推发展,驱逐劣币推动良币升值,假龙井少了,真龙井就增值了,这个今年大家的体会还是比较深的。

二、优化机制,强化协同,做强共治警务。知识产权保护实践中,民事、行政、刑事交织的情况是比较多的。为了解决这个保护体系的问题,我们协同中级法院、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局等一起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比如说商标保护的快速协同,通过这些工作来形成合力,共同处置。比如今年我们在上城的九堡服饰城,在西湖龙井的保护区,都建立了知识产权联合保护警务站,主动靠前,快速制止侵权行为,快速止损。

三、跨前一步,主动服务,做实暖心警务。为此,我们专门组建了一支由30名民警组成的知产警官队伍,主动进企业、访平台。对办案中发现的类案问题,向企业通报相关情况,提高他们的风险感知能力。同时我们还专门成立院校专家组成的课题小组,研究知识产权中的难点问题,为企业开展合规体系建设做好专业支撑。

来源:杭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