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双潮小学的学生背着轻巧的帆布挎包上下学。图片由学校提供
随着“双减”政策的全面推行,学生逐渐回归校园。在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乡村,部分学校留守儿童较多,推行校内课后延时服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这一项项掷地有声的举措更令家长期盼。
家长最希望学校提供怎样的课后延时服务?面对增多的课余时间,学校又是如何安排的?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记者采访了温州市几所乡村学校。
给书包“瘦身”
学生背帆布包轻松上下学
沉重的书包压在学生稚嫩的双肩,也压在家长的心头。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从给书包“瘦身”开始。
12月17日下午5时,温州市双潮小学五年级的陈茜背着轻巧的帆布挎包,兴高采烈地一路小跑冲出校门。“这下好了,不用家长帮着背书包了。”陈茜妈妈笑着说。
温州市双潮小学位于鹿城以西的山福镇,是该区最为偏远的乡村学校。学校现有在编教师12人,178名在校生中有80%为留守儿童。这个学期,课后托管在鹿城全面铺开,学校绝大部分学生在托管时段已完成书面作业。但校长夏建广发现,由于孩子不会及时整理,依然背着沉重的书包回家。
为给书包“瘦身”,今年国庆假期以后,学校作为鹿城、“书包减重”的挂帅单位,开始推行“书包减重”行动。“我们在教室设置了专门的储物柜,请专家给学生科普了书包过重给身体带来的危害,也推出了相应的书包整理课程,还请孩子参与设计属于自己的斜挎包。”夏建广说道。如今放学,从双潮小学走出来的孩子,人手一个轻巧的帆布挎包袋,只装必要课本读物、水壶及雨伞。
在位于瓯海的乡村学校潘桥二小,“小先生学术袋”成了学校的新时尚。学校启动“小先生学术袋”代替“大书包”暨整理月主题活动。校长向488名学生发出倡议,变书包为布袋,让学生通过拓印树叶的方式装扮布袋,以此引导教师精简作业,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学会整理,做学习的小主人、生活的小达人。
向课堂要质量
教师集体磨课创设高效课堂
“双减”减轻的是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升课堂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也使乡村学校教师面临更高的挑战。
11月30日,洞头灵南小学迎来了一场特殊的课程展示活动,郑爱和、陈惜玲、陈淑曼三位骨干教师,在经历了一个月的试教、研讨、磨课后,给学生们带来了三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郑爱和老师执教一年级识字课《大小多少》,他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堂课氛围轻松愉快。陈淑曼老师执教三年级《美丽的小兴安岭》,她引入视频,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小兴安岭的美丽。陈惜玲老师执教三年级小古文《司马光》,她循循善诱教授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古文阅读难题。
细研课堂教学,深耕核心素养。“双减”之下,洞头灵南小学全体教师深切体会到只有踏实做好课堂教学,做到高效课堂。学校各学科教研组以组长为核心、骨干教师为辐射,带动全体教师开展同课异构、磨课、课堂展示、案例探讨、经验分享、作业设计分享等,向课堂要质量。同时,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基本功评比,规范教师课堂教堂教学,快速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同是乡村学校的温州市鞋都第一小学,探索推进“微课助学”项目,通过“微课”制作,倒逼教师思考突破教学重难点,让课堂学习更深一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丰富托管内容
立足特色做好“第二课堂”
温州市部分乡村学校留守儿童较多,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日常生活由爷爷奶奶照料。对于他们来说,每天一个多小时的“第二课堂”,就显得更为迫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温州市多数乡村学校课后服务第一阶段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并安排教师进行答疑和辅导。在课后服务第二阶段,结合当地特色引入艺体项目、社团活动和拓展课程,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下午3时40分许,永嘉县界坑乡学校分段式的课后服务开始了。前一个小时,学校安排学科老师坐班,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学生遇到困难可向老师求助。在随后的20分钟里,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体育活动,有体育课的班级则由班主任或语文老师组织自主阅读。最后是丰富多彩的拓展课,有绘本阅读、童话王国、英语社、数海遨游等,还有七彩梦画社、科技之光、体育协会、小豆苗合唱团等供学生选择。
还有部分乡村学校基于校情和地域特色,开发了具有乡土气息的拓展课程——
龙港市舥艚第二小学在第二课堂开展渔舟系列校本课程实践,融趣味性和综合性为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现智慧、张扬个性、体验劳动的快乐。
苍南县凤阳畲族乡小学在课后服务第二阶段引入畲族体育,开设了赶野猪、摇锅、操杠、采柿子、板鞋、畲歌畲语6项拓展性课程,下午4点多,老师把器材搬到室外,学生踊跃地参与到体育项目中来,校园内到处都充满了欢声与笑语。
来源:温州新教育
原标题:
温州乡村学校的“双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