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温州市龙湾区古堡·城市文化客厅
浙江
浙江 > 正文

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温州市龙湾区古堡·城市文化客厅

此次游历永昌堡是一次非常不错的体验,在这飞快的时代中,从未想过自己会停下脚步进入这座古堡,若不是这次的游历活动,可能我与这座古堡也只能是擦肩之缘。驻足观望永昌堡,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宽广无垠,永昌堡总体概括为一城二河十浃,中长2688米,占地510亩。虽是用作军事城堡,内部却富有人烟气息,堡内建有150亩良田,百姓们在内辛勤劳作,当时若碰上打战,百姓也能自给自足。

从通市楼进入堡内,便能看见一座桥梁,桥名世袭,又名“楼梯桥”,此桥修筑于王叔果兄弟之手。除了世袭桥外,堡内还有其他10座桥梁,共11座。其中四座是修建城堡是修建的水门桥,另外七座是由进士出资修建,古人考中进士之后会回乡铺桥造路来报答乡亲。世袭桥便是进士出资修建的桥。

过了世袭桥后再往前就是王氏宗祠,修筑风格典雅大方,王氏宗祠四个大字由由王澈亲笔书写,并且王氏宗祠是在永昌堡建成前16年就已经建造完成。宗祠内还有明朝抗倭英雄纪念碑、奕世(累世)簪缨、一甲第一名、宗祠后花园等许多有着各自故事的地点。

离开王氏宗祠,有一处屋檐很是吸引人的目光,屋檐下布满了铁钉,让人捉摸不透,不禁怀疑过去人们的建造技术如此低下么?其实不然,这是寓意着此家人丁兴旺。都堂第的屋檐上,就有许多钉子,都堂第是明朝督察院佥都御史王诤的故居,据记载,王诤家两房妻子,延育了5个儿子4个女儿,这也正是对应了人丁兴旺的寓意。

再来说一说这都堂第,都堂第曾作老人院使用,当时的老人认为房子太过破旧,就请来一位油漆工重新刷漆,因当时流行红色语录,所以油漆工在墙上各处留下了自己关于红色语录的个人创作。及至文化大革命,红卫兵来到此处,认定这里属于四旧之一,需要拆除,但因墙上有很多红色语录,所以没有执行,故该处得到保存。

向里走,我们见到一座王诤的蜡像,此处场景据导游介绍是仿照当年王诤升堂断案时的场景,向上看去可见一牌匾,上刻“冰蘖”二字,与我们熟知的“明镜高悬”有所不同,“冰蘖”寓意着“寒苦而有操守,清正廉洁”,而王诤为人也确实如同这两个字一般,回乡时只带走了几箱书籍与一把琴。

绕过蜡像,来到了植德堂,植德堂被用作会客厅及拜堂的门厅,案板上摆放的四个瓶子代表着家庭四平八稳,背后一副山水,寓意背靠大山。

原本,杜德堂历经四百多年,本应破旧不堪,但到了2002年5月,温州与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的几个城市结成合作,欧盟“亚洲城市项目”落户温州,对都堂第投资了50万欧元进行修复,2003年房屋正式开始修复,修复过程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采购的都是旧木材,尽量避免使用水泥。目前所展示的都堂第基本上是原始的格局。

此次“古堡·城市文化客厅”媒体行让人体会到了永昌堡的文化传承,文中写到的也都只是这座古堡的一角,永昌堡内还有许多爱国爱家、自强不息的抗倭民族精神等待大家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