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关乎未来发展的大题目 浙江打算怎么答? 

这道关乎未来发展的大题目 浙江打算怎么答? 

2021年,生态环境领域最时髦的话题莫过于碳达峰和碳中和。

今年的全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一时间,各地各部门都在抓紧摸清家底、编制方案,寻找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这道题的“最优解”。

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浙江能否率先破题?这不单单是一句承诺,更是事关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新一轮实践。

01

答好这道题,需要心中有“数”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在不少人眼里,碳达峰和碳中和仍是新鲜名词,但在浙江工业大学原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鲍健强看来,这仅仅是语系和规则的差异。

“不论是‘蓝天保卫战’,还是‘煤改气’‘煤改电’,不论是发展新能源项目,还是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在应对气候变化上,我们从没有停止努力,这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鲍健强告诉涌金君。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进入政府决策视野,未来一段时间,会有更多新语言、新名词冒出来。比如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二氧化碳当量(CO2e)、近零碳排放、森林碳汇、海洋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等。

从浙江的探索实践来看,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2009年至2019年,浙江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已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为下一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了坚实基础。先来看一组数据:

浙江煤炭(高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2009年的63.2%下降到2019年的45.3%,煤炭消费总量稳定在1亿吨标煤左右。

天然气(低碳能源)占比由2009年的1.49%上升到2019年的8.0%。

非化石能源(零碳能源),如核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占比从2009年的13.6%上升到2019年的29.9%。

微信图片_20210408185756.png

数据来源:《浙江年鉴》(2010-2020年)

除了这些基础,浙江还是全国第一批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省份。

可别小看了这个清单,摸清了温室气体的家底,才能够支撑碳考核、辅助碳决策、服务碳交易。

事实上,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的指导下,浙江省发改委、省生态环境厅已组织开展了近10年的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排放量的数据。

尤其是2017年开展的浙江省各地市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使我们初步掌握了全省11个地市的碳排放结构、特点和底数。有了这些数据基础,再来看碳达峰这道题,心中才更有“数”。

02

遍地开花的低碳实践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我们能做些什么?

今年3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召开。两千多字的新闻中,碳达峰、碳中和内容占了一半以上,会上还部署了七方面工作。简单总结一下就是:

能源:包括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提高能效、能源替代、电力体制改革;

领域:工业建筑交通领域、重点是减污降碳;

技术:突破、前沿、推广应用、创新平台;

两手:“双控”、财税、碳市场、绿色金融;

生活:反对浪费、绿色出行、时尚;

碳汇:国土规划管控、固碳、碳汇增量;

国际合作:规则标准、绿色丝绸之路。

这些可施展领域对浙江来说都不陌生。零碳村庄、零碳会议、零碳建筑……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低碳这件事,在浙江早就有迹可循。

去年12月,浙江宣布将在全省公共机构尤其是党政机关中实现部分会议(培训)碳中和,打造“零碳”会议,进一步拉开了“零碳”的大幕。

在此之前,浙江省机关事务管理局还以100元/吨的价格,向丽水市遂昌县高坪乡箍桶丘村购买了60.36吨碳汇,用以抵消培训会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实现碳中和。

这对拥有大量森林碳汇的地区来讲,既是一种激励,也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转换提供了新路径。

作为浙江省省级近零碳排放社区试点,2019年,湖州安吉余村直接碳排放强度仅为0.04吨/万元,趋近于零;同时,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近5万元,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639165ffdab543d4b4d611e628695afe.png

“余村以智慧农业、家庭农场、休闲观光为重点,不断拓展‘两山’转化通道,着力打造乡村低碳产业体系。”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告诉涌金君。

不光如此,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上,丽水也早有行动。上个月,涌金君探访了丽水的“虚拟电厂”。顾名思义,这是座看不见的电厂,没有厂房也没有发电机。

国网丽水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涌金君,虚拟电厂由丽水境内小水电组成,聚合了55万千瓦库容调节水电站和45万千瓦下游径流电站,相当于一个百万千瓦级的“超大号电池”。当电力系统出现供需不平衡时,“虚拟电厂”可以借助调控平台,快速分析计算各个水电站的运行情况,并发出指令。

相较传统调峰方式,这种利用水电资源实现零成本调峰的做法不仅可以节约资金,还能减少发电的耗煤损耗,让原本海量的无序资源变得有序可调节,管理运营也更有弹性。“遍地开花”的低碳实践和成果,足见浙江各部门各行业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视和诚意。

03

碳排放权=发展权?

尽管在诸多领域已有所实践,但是长远来看,浙江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一目标依然困难重重。

压力主要来自这几个方面:

从能源结构看,煤电机组还处在“青壮年”期,具有30年到40年的产业“锁定效应”期,调整空间很小。鲍健强分析,经过近10年的“抓大放小”,浙江淘汰了小火电、小锅炉、小钢铁、小水泥等落后产能,产业调整空间已被压缩。

从可感知角度看,不管是政府、企业还是公众,对“碳达峰、碳中和”的认识都有一个过程。鲍健强表示,认清“碳达峰、碳中和”规律和特点非常重要,它与过去节能减排有联系,又有区别;与传统的考核方法有相关,又有不同。

因此,对待这件事,既不能简单地拍胸脯唱高调,也不能面对压力有畏难。需要社会各界群策群力,形成合力。

从发展轨迹看,2019年,浙江省碳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27%(全国第9),低于江苏(7.12%,全国第3)和广东(5.64%,全国第5)。

但“十三五”以来,我省碳排放累计增幅略高于全国平均增幅,远高于江苏和广东,碳排放总量增幅处于偏高水平。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化石燃料的大幅度削减和能源结构的深度优化,是实现碳减排的重要途径。

有人说,在此背景下,碳排放权就是发展权,要在碳达峰前多上项目。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省环科院相关负责人直言,难的不是达峰,而是达峰之后如何持续减排。如果现在继续大幅提高化石能源使用量,这种影响很可能持续二三十年,不仅会压缩未来低碳技术发展的空间,还给2060年实现碳中和带来压力。

因此,对企业和项目来说,今后除了要算经济效益外,还得加上一笔“能源账”。

温州已经开始探索。涌金君从省生态环境厅了解到,温州已经在全省率先探索将碳排放评价内容纳入环评体系,截至目前,首批20个工业项目试点工作已经完成,相关“成绩报告”均在标准之内。

该负责人告诉涌金君,今年1月,生态环境部同意浙江省开展对部分重点行业“碳评纳入环评”的工作试点,相关方案正在编制中,计划6月前在全省电力、建材、石化等重点行业建设项目中推行。

也就是说,今后项目能否投产,碳排放也会成为标准之一。

不光是项目,“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作为一场全新的革命,将会给我省经济、能源、技术、政策体系带来深刻影响与挑战。

这也是浙江在面对这道考题时必须谨慎的原因——要坚持系统观念。不仅要综合考虑碳排放总量、能耗总量、碳排放强度、能耗强度等指标,同时也要考虑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增长,还要考虑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比如,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能源消耗也会随之增长。

“在‘碳替代’上,浙江可以持续推进化石能源结构低碳化,加快风电、太阳能发电对煤电的替代等,但‘碳中和’的潜力还比较弱。”鲍健强分析,由于传统树种的固碳能力弱,导致森林碳汇潜力受到限制。

“要进一步挖掘潜力。”他建议,浙江应在“碳中和”的技术研发、创新和储备方面提早布局,培育“碳中和”未来产业,比如布局煤电行业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应用和产业化等。同时,浙江要积极参与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发挥碳市场在“碳替代、碳中和”过程中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郑亚丽

原标题:

涌金楼丨这道关乎未来发展的大题目 浙江打算怎么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