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五个问题解答民生实事 涉及教育、医疗、体育等
浙江
浙江 > 城市 > 温州 > 正文

温州五个问题解答民生实事 涉及教育、医疗、体育等

12月22日上午,温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小康中国·温州故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民生部门专场(第五场),重点介绍温州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发展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效等有关情况。

图片

姚卡 摄

发布会现场

发布人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作解答

问题一:这几年,温州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势头很好,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能否介绍一下具体做法和成效?

市卫生健康委主任 陈宏鸣

“互联网+医疗健康”是深化医改、推进健康温州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市聚焦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向纵深发展,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满意度持续攀升。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推进“一体化”共享服务。温州市健康数据共享平台覆盖全市294家医疗卫生机构,年预约挂号量达800多万人次,医学影像云平台日均调阅3万余次;5G云诊疗平台覆盖医疗机构112家,“互联网+健康养老”覆盖全市8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电子病历、检查检验结果、医学影像资料等互联互通,线上线下就医高度协同,加快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共享。

二是推进“一码通”融合服务。在全省率先实现电子健康卡和电子社保卡“两卡融合•一网通办”,覆盖所有县级以上医疗机构,领卡人数超过150万人,仅药店日交易量就超过6500笔。深化健康码与健康医保卡关联,推进看病就医“一件事”“掌上办”“一码通”。

三是推进“一站式”结算服务。实施“看病少排队”等35项跑改举措,门诊和病房智慧结算率分别达82.21%和79.75%,“医后付”“刷脸就医”和电子发票推广县级以上医院覆盖率均达100%,市级医院高峰时段排队时间从12.77分缩短至2.48分钟。

四是推进“一网办”政务服务。卫生健康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率达100%,出生“一件事”多证联办最快15分钟一站式办齐,诊所全流程“一件事”审批从40个工作日压缩为5个,率先实现“用血报销不用跑”,医护人员注册等有关事项“全程网办、零次跑”。市级卫生审批窗口曾连续两年获市“十大满意窗口”。

五是推进“一盘棋”抗疫服务。创新构建“大数据+卫健+疾控+公安+基层”工作机制,上线互联网医院28家,实现核酸检测结果查询、共享互认,推广应用“精密智控”疫情防控指挥工作平台,为支撑重点人群排查、密接人员追踪、疫情精准防控、避免聚集交叉感染、促进人员有序流动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问题二:温州正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请问在保障文化民生、落实文化惠民方面有哪些做法和成效?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 朱云华

自2018年我市获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31个市级重点部门、12个县(市、区)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突出补短板、强弱项、提品质、优效能,有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一个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新阶段。目前,我市已高水平完成各项创建任务,今年10月份经国家创建办的专家组实地检查评估,创建指标全部达到优秀等级。主要做法和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建设公共文化新空间。全国首创城市书房,嵌入地方特色文化和旅游元素,打造全民阅读空间,服务群众974.9万人次。联合全国12个城市成立“全国城市书房合作共享机制”,城市书房服务规范成为省级标准并正在申请国家标准。全域推开“文化驿站”,打造“时尚化、休闲式、体验版、互动性、文艺范”的文化分享活动,每年参与浸润式主题分享活动70万余人次。

二是打造全民艺术普及新模式。引导扶持群众自办乡村艺术团,全面入驻基层文化阵地,通过举办家庭文化节、乡村达人秀等活动,让群众成为“明星”“主角”。目前,拥有7.6万名团员的2700多支乡村艺术团,每年为农村群众提供1.2万多场公益活动,实现了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根本转变。

三是充分激活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创建以来,社会各方投入资金60多亿元,兴办博物馆、美术馆多达56家,用于公益展出的收藏品超30余万件。目前,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管理城市书房、文化驿站超过总量的40%。

四是全面提升“国际化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的文化内涵与品位。按照“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理念,深入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全面挖掘瓯越文化内涵,拓展丰富文化元素利用领域,为打造温州文化标识、建设温州文化地标、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了新动能。高水平规划建设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串联名山、名水、名城、名居、名人等资源,精心策划推出瓯江山水诗路十大线路。坚持以“大建大美”“精建精美”为契机,大手笔改造提升江心屿、五马街等珍贵历史文化遗存,精心指导加强历史文化街巷、古村落古建筑保护整治提升。扎实推进“千村百镇十城景区化”工程,目前全市累计创成998个A级景区村、60个景区镇(乡、街道)、7个景区城,着力打造“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城一风光”的全景画卷。高标准建成100余个非遗体验基地,成为市民度假、学生研学的沉浸式旅游的创新样本,现已有167万余人次参与非遗项目技艺的沉浸式体验。

问题三:作为民生实事的重要项目,温州百姓健身房深受老百姓的喜欢,请介绍下体育部门对该项工作是如何谋划和具体实施的?

市体育局局长 张志宏

2017年,全国唯一的社会力量办体育试点落地温州以后,我市秉持“体育让生活更美好”理念,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聚焦就近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问题,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百姓健身房”。今年,省政府还以“温州百姓健身房”为样板,统一品牌、标准、标识,在全省建设1000家百姓健身房。在9月底召开的全国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试点现场推进会上,该项目还被列入实地参观点,并在大会上作专题介绍,被评为温州市改革创新优秀实践案例。截至2020年12月16日,全市共建成百姓健身房246家,温州市开通门禁的61家百姓健身房中,注册会员超过5万人,健身次数超40万人次。从前期的重选址重建设,到如今的重智能化管理,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打出政策“组合拳”,破解“良性运营难题”。为打造百姓“家门口的健身房”,实现百姓健身房的可持续运营,市体育局与市财政局共同出台《温州市百姓健身房管理办法》,规范百姓健身房申报建设、开放运营、经费来源、职责分工等工作。出台《温州市百姓健身房星级评定办法(试行)》配套文件,明确星级“百姓健身房”的评定规则、运营补助标准。正式发布全国首部温州《百姓健身房建设与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填补我国社会体育相关标准的空白,为百姓健身房向全省全国推广提供可复制、可借鉴、体系化的“温州经验”。

二是落实管理“连环招”,保证“常态可持续性运营”。落实属地管理,由所在乡镇(街道)、社区(村居)组织人员进行统一运行与管理;落实管理经费保障,市体育局按每个点5万元/年的补助标准下拨运营经费,百姓健身房实行公益低收费,市民通用年卡不超过365元,所收经费全部用于日常管理运营;落实最低开放时长,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8小时;实现全人群覆盖,百姓健身房找准定位,主打便捷性、性价比,实现10-60周岁全人群覆盖,其中40-60周岁会员占35%。

三是打造服务平台,帮助市民“科学健身”。发挥我市体育社团优势,送体育课程进百姓健身房。今年以来,从全市体育协会中遴选出14家体育协会进驻百姓健身房,免费为市民提供课程服务;打造科学健身指导一站式服务平台,有效减少运动损伤,对健身器材进行智能化升级,配置体质测试设备,构建科学健身云平台,为健身者开具运动处方科学锻炼;加强体育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智慧体育服务水平,开发小程序实现全民健身地图,提供导航、查询及预约社会体育指导员功能,同时利用大数据管理模式对健身人数、运动时长进行监测,提升智能化水平,目前全市已有2.0版本健身房9家,3.0版本健身房1家,对现有健身房进行智能化提升将成为重点工作。

问题四:农村义务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请问近年来温州在农村孩子“上好学”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市教育局副局长 王剑波

农村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一直是温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聚焦领域。近年来,通过持续加大投入、提升质量、建好队伍等多措并举,致力于办好全市农村孩子家门口的好学校,切实增加农村孩子的教育获得感与幸福感。

一、持续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全面改善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一是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投入。十三五期间,我市共实施薄弱学校改造提升工程项目132个,累计投入资金19.514亿元;购置设备16412套,校舍竣工54.04万平方米,建设量与投入金额均居全省前列。二是大幅提高乡村小规模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对乡村小规模学校不足100人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且公用经费不足50人的按不低于同类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3倍,不足100人的按不低于同类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2倍;超出100人,按实际在校生数且按不低于同类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1.5倍施行,确保农村学校正常有序高效办学。三是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按照安全、营养、卫生的标准,保障营养餐应供尽供。

二、积极创新农村学校“三化”改革,实现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一是推进集团化办学。组建了乡村“小而优”学校区域联盟,努力推动所有农村学校与城区优质学校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二是推进信息化共建。实施“互联网+yiwu 教育”乡村学校资源推送计划,全市参与“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学校658所,共开设同步课堂14145节,同步教研8094次,专递课堂1684节,名师网课896次,实现了农村学校和200人以下乡村小规模学校“互联网+”结对帮扶两个全覆盖。三是推进品牌化培育。组织开展农村“小而优”学校线上线下结合的特色品牌推广活动,联合国家、省市媒体推出“小而优乡村学校”“发现乡村教育之美”等系列报道,促进乡村“小而优”学校建设优秀案例有效复制、传播,贡献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温州智慧、温州模式。

三、全力打造“小而专”的乡村师资队伍,夯实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基础。一是推动“配不齐”向“配得优”转变。近几年,全市招引教师的力度连续加大,仅去年就招录了3944人,其中有30%左右岗位为乡村学校定制,并通过“跨校走教”“银龄讲学”等行动,让农村学校学科教师配备齐全,结构更优。二是推动“留不住”向“留得住”转变。全面落实乡村教师任教津贴、农村特岗津贴等,仅2019年就支出3.06亿元。率先全省之先明确乡村优秀教师满15年、30年可单列评聘中、高级职称,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各地各校持续改善教师办公条件,有效解决教工宿舍、交通等生活问题。三是推动“教得会”向“教得好”转变。组织开展乡村“小而优”学校校长领导力提升、“互联网+教育”乡村学校教师专业提升等培训工程,每年新建的70个名师工作站中,45%设在农村小规模义务教育学校,着力培养新时代农村专家型校长队伍和“小而专”的教师队伍。

问题五:“十三五”期间,温州市已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那么在群众最关心的医疗保障待遇方面,目前温州的整体情况是怎样的?

市医疗保障局副局长 王晓康

“十三五”期间,在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温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保基金承受能力,稳步提高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是统一全市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目前,我市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最高限额分别达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即职工医保住院费用最高限额57.9万元、城乡居民医保最高限额20万元),政策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90%和70%;政策内门诊费用最高限额分别为1万元和1500元,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0%和50%左右,充分发挥了基本医保主体保障作用。

二是适当提高慢病门诊保障待遇。将医保基金可支付报销慢性病病种范围从原先的12种扩大到14种病种,14种慢性病病种为: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冠心病、支气管哮喘、慢性肾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肝病、帕金森病、类风湿关节炎、阿尔茨海默病、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高血脂症、癫痫。并将城乡居民参保人员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慢性病门诊报销比例从50%提高到60%,尤其是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在二级医疗机构就诊报销比例从35%提高到50%,减轻慢病患者用药负担。

三是持续做好大病保障工作。通过职工大额医疗补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等补充保险措施,进一步减轻大病患者高额医疗费用负担。重点措施是“一下调一提高”,即下调起付线、提高封顶线。全市大病保险起付线从3.26万元下调为2.35万元,封顶线从32.6万元提高到35.25万元,报销比例统一为60%。在此基础上,将贫困人群大病保险起付线再降低50%,即11750元以上即可享受大病保险,支付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即达到65%,并全面取消建档立卡贫困人群的大病保险封顶线,着力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原标题:

教育、医疗、体育……温州这些民生实事,与你息息相关!